汉武帝:杀人如麻却有为的千古帝王之谜

share
汉武帝是个杀人如麻的有为明君啊,此话怎讲啊?你看这么个事儿啊,当时汉武帝任命一个叫公孙贺的当丞相,这公孙贺扑通一声就跪那儿了,陛下饶命啊,把汉武帝都搞懵了。这公孙贺呢是卫青的姐夫,跟汉武帝也是联军,当年抗击匈奴也立过战功。按说出将入相,这不是每个武将的至高理想嘛。但是公孙贺说呀,我就是一个骑马射箭的,实在不是当丞相的料啊。是光光磕头,泪流满面,哭的是发自肺腑,旁边的大臣都被感动了,跟着哭啊,连汉武帝都落泪了。哎呀,你们赶快把丞相扶起来呀,但还是躲不过。公孙贺呢是跪地不起,就是不想接招。结果汉武帝啊你不接是吧?那我走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公孙贺是没有办法,不接不行,回头就跟大伙说我要玩完了。那这事儿听起来就很怪异啊,你至于吗?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引擎猫腻啊?其实还真没有。这个时候的汉武帝已经是中晚年了,杀大臣是七了。咔嚓这公孙贺前面已经死了三个丞相了,有被杀的,有被逼死的,什么三公九卿将军这个级别的杀了不知有多少了。后来一个巫蛊案更是杀了几万人。那汉武帝为啥这么能杀呢?这之前呢,也有人劝他说,陛下找个人才也不容易,怎么随随便便就给杀了呢?但汉武帝啊就留下一句名言,这人才这种东西,你只要去发掘有的是嘛,旧的不杀,新的不来呀。其实这汉武帝发掘人才啊也真是一绝,他 的做法跟科举其实是一样的。就在他年轻的时候,汉武帝就让天下的读书人,那你想当官的就写文章往上送,筛选出来好的他亲自看,还把人招到宫里来当面谈。很多人才都是从底层直接拔上来的,像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相声的祖师爷东方朔,布衣丞相公孙弘。这武将也是这样啊,像卫青也是从下层直接挖掘上来的。这时候国家呀治理的也好,汉武帝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识人。但是啊这是青年时期的汉帝,到了中年时期杀人是毫不留情。就算你受皇上宠幸之前还立过大功,稍微犯点错立马就杀,丝毫不念旧情,那等到老年时期,你根本就不需要犯错了。比如东征朝鲜的时候,就出过这么两件事儿。一个是汉武帝派了个使者到朝鲜那边劝降,那这事儿当然不容易嘛,人家也不答应,但是也没完全撕破脸。这使者往回来的时候呢,朝鲜那边还派了一个官员一路往回送。结果这使者呀越琢磨越不对劲儿,就到边境线的时候把护送的这个官员给杀了。但回来跟汉武帝报告,我斩杀了这个敌将,其实他这么干呢,就是怕招降不成,汉武帝回来了。但是是怎么想啊?你招降这种事儿十有八九就是不成嘛,这是不是你自己想多了,你至于吗?那还真就至于这第二件事儿啊,就在不久之后,汉武帝派兵是一通打朝鲜,这回说真要降了。汉军这边受降的将领叫魏山,这也是以前北征匈奴的功臣吧。但是到最后一步就出问题了,当时两军是在河的两岸,朝鲜的太子是带着一万多部队渡河投降。魏山一看这不对劲儿啊,你们投降怎么还带着兵器呢?那朝鲜这边不带兵器,我们害怕呀,汉军这边也怕呀。那谁知道你们是不是假投降,带着兵器过来搞偷袭啊。这在军事上啊,受降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儿,结果是朝鲜这边一琢磨,拉倒吧,那不行了,回去吧。那他们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呢?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那按理说啊魏山这事儿办的好像也没什么毛病了,但是他回来一报告,汉武帝直接把他杀了,那这是为什么呀?你杀的没有道理啊。其实这时候的汉武帝是只要你没能让我如愿,我就杀。别管什么不可抗力,你犯没犯错,我不管过程,只要结果。那这就太难伺候了。你怪不得公孙贺不敢当丞相。其实这个时候啊,汉武帝也觉得人才不够了,他还发了一个求贤诏。那人才都在哪儿呢?要向我汇报啊,那谁敢去啊,要不也轮不到公孙贺当丞相。他的才能呢其实也普普通通,而且公孙贺当丞相啊是1万个加小心,11年后果然还是冤死狱中。但是你想啊,汉武帝他也不是昏君暴君,道理他都懂啊,那他是怎么变得越来越能杀呢?其实这就是因为汉武帝是典型的有为而治啊,我要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以他是东南西北四处征战。近代啊有很多人说汉武帝根本不该打匈奴,就该和亲给点小钱然后搞贸易,这在经济上不是最划算吗?啊,你汉人就是弱,你打什么打?但问题是就算和亲了,匈奴也还来抢啊,这就不光是一个民族气节的问题,北征匈奴那是应该做的,向西控制西域这也没有问题,因为匈奴啊是总想通过西域小国来入侵中原。但是你往东打朝鲜,往南打南越,这是一点必要都没有,这人家又没招惹你啊。有人说了,千古帝王就是要开疆扩土啊,那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啊是要靠种地一路种过去的这就像围棋一样,你中间不能有断点。当时就连东北和西南都还远远没控制住,朝鲜和南越又远出去一大块儿长长远远征把它打了,这地方也安定不下来,总是一反再反。所以啊这根本不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就是汉武帝自己要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因为是有为而治,所以一定要把事情做大做过。你有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创造问题。这史书上呢也记载,当时很多人利用汉武帝的心态,投其所好,鼓动四处用兵啊,南蛮对陛下不敬,他朝北面放了一批。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呢,也是因为汉武帝要有大作为。所以他岁数越大越急呀,你做的事儿没满足我预期,我就要杀你啊。那为了实现千古功业,丞相大臣的命当然不值一提了,那老百姓那点小钱小命就更不是事儿了。所以说无为而治啊,不是啥都不干,是别想着有所作为,该做的事就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这样就是符合规律,符合于道。
《探索汉武帝时期的风云变幻:从用人到征战的全方位攻略》

汉武帝时期,风云变幻,历史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了解这段历史,能让我们洞察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与人性复杂。

在用人方面,汉武帝独具慧眼,不拘一格降人才。他通过让天下读书人写文章自荐,从底层发掘出众多杰出人才,如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相声祖师爷东方朔、布衣丞相公孙弘以及名将卫青等。这种用人策略,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朝廷人才济济,国家治理有序。

然而,汉武帝的中年时期却画风突变,变得杀人毫不留情。哪怕大臣曾立过大功,只要稍有犯错,便会被他斩杀,丝毫不念旧情。公孙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因畏惧丞相之位而跪地求饶,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厄运,冤死狱中。这一时期,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政治氛围紧张压抑。

汉武帝四处征战,北征匈奴旨在捍卫民族气节,向西控制西域以消除匈奴入侵隐患,这些举措都有其合理性。但往东打朝鲜、往南打南越,却引发诸多争议。当时东北和西南尚未完全掌控,朝鲜和南越又地处偏远,远征后当地局势动荡不安,反复反叛。这背后,既有汉武帝建功立业的雄心,也有他人投其所好鼓动的因素。

此外,汉武帝晚年的巫蛊案更是一场悲剧,数万人因此丧生。而他为了寻求人才,发布求贤诏,却因当时的政治环境,鲜有人敢应诏。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能汲取诸多教训。对于领导者而言,用人要始终保持公正与理性,不能因一时喜怒而随意杀伐。在决策征战时,需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不能仅凭个人野心盲目扩张。对于我们普通人,要明白顺应规律、做好本职之事的重要性,避免因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而迷失自我。让我们从汉武帝的历史中,探寻智慧,以史为鉴,走好人生之路。
汉武帝,杀人,有为,丞相,人才,征战,朝鲜,巫蛊案,求贤诏,无为而治
[Q]:汉武帝为什么杀了那么多大臣?
[A]:汉武帝到中晚年变得杀人毫不留情,只要大臣犯错或没让他如愿,就会被杀。
[Q]:公孙贺为什么不想当丞相?
[A]:公孙贺觉得自己没当丞相的能力,且当时汉武帝杀大臣频繁,他怕惹祸上身。
[Q]:汉武帝发掘人才的方式是怎样的?
[A]:汉武帝让天下想当官的读书人写文章送上来,筛选后亲自看并面谈,很多人才从底层被提拔上来。
[Q]:汉武帝为什么要打匈奴、朝鲜、南越?
[A]:打匈奴是为了民族气节和抵御入侵,打朝鲜和南越有汉武帝个人建功立业的因素,也有人投其所好鼓动。
[Q]:魏山为什么被汉武帝杀了?
[A]:受降朝鲜太子时,因太子带兵器投降,魏山担心有诈,朝鲜最终没降,魏山回来报告后被杀。
[Q]:汉武帝晚年为什么发求贤诏?
[A]:当时他觉得人才不够了,希望有人能为他所用。
[Q]:巫蛊案是怎么回事?
[A]:巫蛊案是汉武帝晚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导致数万人被杀。
[Q]: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A]:无为而治不是啥都不干,是别想着有所作为,该做的事就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符合规律和道。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