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平均年龄数据可靠性的探讨

share
网上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统计,说中国古代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然后还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历代数据,夏商十八岁,周秦二十岁,汉代二十二岁,唐代二十七岁,宋代三十岁,明清三十三岁。让人觉得古人都好惨,这命都好短。我就一直有一个疑惑了,这数据到底从哪里来的?然后我就去费力查了一下,发现这组数据的出处是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就这么一篇豆腐干大小的文章,感觉比我抖音文案还要短许多,也没有说数据的出处是哪里。而作者呢,是一个叫林万孝的人。网上但凡引用这组数据的,对这位林先生的称呼都是学者或者著名学者。然后我就去查了这名著名学者,在某期刊网站上,我找到了他的另外一篇论文,论文的名字叫两千年世纪过渡电脑千年虫的问题,而且这篇的字数要远比那篇人口要高了不少。一般来说,研究社会学、历史的人呢,是不太可能兼顾电脑、it领域的。到底作者是信息领域的达人,还是人文领域的专家呢?我就风中凌乱了。除了这个证据啊,网上我还找到了这个数据的一个出处,说二十世纪初,天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许仕林先生说古代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三岁。许先生呢,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研究人口学的,这个身份是没得质疑的。然后我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许先生的人口论纲要这本书,发现啊,这个平均年龄三十三岁。只是一九三零年前后的顺序,对于之前的历朝历代,许先生是提都没提。所以啊,上面说了那么多,我个人就是觉得这组数据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当然,也有可能我认知有限,没查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然而,无论数据靠不靠谱,都会给我们一个相当大的错觉,就是古人啊,差不多活到三十来岁就到头了。这就很滑稽了,孔夫子曰过二十若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之后什么六十而顺就不提了,就这四十才不惑。如果都只能活到三十多岁,那就不是四十不惑,而是四十不活了。这样就要说到一个逻辑问题,或者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就是平均值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比如说我三十八岁,我女儿八岁,我们平均年龄就是二十三岁。而二十三岁这个数据,对于我,或者对于我女儿来说,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嘛。当然,在我们中国古代,由于基本没有产检这回事,对于婴儿的救护能力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新生儿的夭折率非常的高。即使是各朝的皇子,夭折率也高的吓人,更别提老百姓了。单看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一百四十个皇子皇女之中,七十四个在十五岁之前就夭折了,夭折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天家尚且有一群太医围着,普通民众生两个活一个,应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那么对于这些不幸夭折的孩子,我们算个中位数吧,八岁。那如果要让这个平均年龄达到三十岁,就需要一个五十二岁的成年人去把这个差额补回。来看到这是不是明白点什么?就算是在过去,只要你能够挺到成年,基本活个四五十岁呢问题不大,六十岁以上呢,跳一跳也是够得到的。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主观猜测,客观层面呢,也有三个方面,我来佐证一下。第一,我们从律法上面来看。先看汉律,汉高祖的时候规定一个人从十五岁开始就应该交税了,五十六岁以后可以免税。景帝期间规定男子二十岁要开始服徭役。再看之后的西晋,规定十六到六十岁的人为镇丁,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成年人。十三到十五岁,六十到六十五岁为次丁,可以理解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十二岁以下,六十六岁以上的称之为老小,就基本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再到大唐,规定四到十六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岁为丁,也就是成年人了,六十岁为老,老了以后呢,就可以免除各种义务了。那你告诉我,如果汉代都只能活到二十二岁,唐代二十七岁以上这些规定的意义又何在?二十岁才刚刚被称作钉,没几年就嘎嘣了,那老刘家还找谁干活?缴税去?第二,我们来看文学作品。我们说啊,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是出自于杜甫的诗词,要唐代二十七岁就该嘎嘣了,那就不是七十古来稀了,四十就很稀了。再看那些小说,三国演义,里面郭嘉,周瑜,庞统都是四十岁不到就去世了,你看看都什么哀哉奉孝,惜哉奉孝,周瑜挂了呢,诸葛亮去哭,也说什么呜呼宫瑾不信妖王。你说要是这汉代人都只能活到二十二岁那上。面这几个啊,也不要挨在呜呼了,那都算得上是喜丧了。第三,我们来看实例查到的一组数据,说的是广东省梅县大亨村的数据,从明初一直到清代,总共二百三十二位当地村民的寿命记录。在这个统计里啊,年幼夭折的他就没算进去,只算了成年人。我们可以看得出,但凡坚持到成年的,一般都能活到四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上的也不少。这个大亨村可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老百姓,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也具备了一定的讨论价值。所以,综上所述,其实古人的寿命,撇开新生儿存活率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低。但凡是一个和平年代,活到五十岁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用数字统计领域,并不十分具备代表性的平均数的概念,更不能成为我们判断的重要依据。有人要说了,你看历代帝王都很少有长寿的呀,兄弟,帝王本来就是高危职业,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根本就不具备采样的价值。你如果要说帝王这个群体的话,我还给你个群体,历代中医名人,那都是个顶个的能活。所以啊,不用太为古人的寿命操心了,也不用看着这些什么古代寿命就开始黑我们的传统中医了。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看完点个赞,为你以后聊天吹牛增加点素材呢。
**《深入剖析古人寿命真相,还原真实历史》**

在研究古代历史时,古人的寿命常常引发我们的好奇与思考。网上流传的中国古代平均年龄数据真的可靠吗?

首先,要探究数据来源。一些统计称古代平均年龄低,如夏商十八岁等,但出处存疑。像林万孝的相关文章,内容简短且未明确数据源头。还有许仕林先生提到的古代平均年龄,也有其局限性。

从律法角度看,汉律、西晋、大唐等不同朝代对年龄阶段有明确划分,这些规定暗示古人寿命并非如某些数据显示的那么短。文学作品中,杜甫的诗词及《三国演义》里人物的寿命情况,也能侧面反映古人寿命状况。另外,广东省梅县大亨村的数据表明,成年古人一般能活到较高年龄。

所以,我们不能仅依据不具代表性的平均数来判断古人寿命。帝王群体因职业特殊不具采样价值,而历代中医名人寿命长。总之,古人寿命撇开新生儿存活率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低,和平年代活到五十岁很正常。
中国古代,平均年龄,数据出处,寿命,律法,文学作品,实例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