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各方嫌弃的人物:胡适、冉闵、吴三桂
我们历史上有类人,能让敌我双方都厌恶,没有一方势力待见他。举几个例子,比如胡适、冉闵、吴三桂。我们先说胡适,这个人并不复杂,他是民国时期典型的文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极度不自信且自卑,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我们的历史与文化。那个时期,这样的文人不少。由于他这种特性,后期他对抗战的态度,对美国那种讨好的心态,就不难理解了。他是近代人,从其手稿、视频录音中,能看到很多对日妥协的观点,对美国讨好的言论。当然,在日本入侵东三省时,他也表现过愤慨,但九一八之后,他仍主张以和谈为主。我对他的评价是,主观上他可能不想当汉奸,但客观上却做着类似汉奸的事。这种人自认为在救国救民,实则不切实际地误国。所以汉奸与否大家可以讨论,但崇洋媚外这点是无疑的。我们看看国共双方对他的评价。教员说,老蒋最多算半个卖国贼,而他是彻头彻尾的卖国贼。总理说他直到生命结束,都死心塌地为帝国主义服务。如果我们这边讨厌他也就罢了,看看老蒋的日记,1960年10月30日那篇,说他是无品格之买办,危害国家、民族文化,其人格如野犬狂吠。老蒋骂人爱用寡廉贤耻这样的成语,骂胡适却像骂大街一样。一个人被同时代的三大历史人物共同唾弃,实属少见。如今互联网对他的评价趋于理性,前两年还有各种无脑吹捧,比如‘汉人的救星’等,网友戏称这是‘史盲鉴定器’。这也得益于很多历史博主的科普。其实范文澜老先生对他的评价就很准确。
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他的野蛮行动反映了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被杀获得了汉人的同情。当时北方汉人被压迫,他反抗是必然的,他利用汉人这种反抗情绪,激起了汉人的反抗意识,但作用有限,结果很差。因为冉闵统治区域小,大致在现在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周围,且不到三年就迅速灭亡。他利用民族矛盾先杀胡人,杀完后胡人必定反扑,然后互相仇杀,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当时受其影响,青、雍、荆、兖等地的百姓及氐、羌等族数百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死亡众多,能战斗的只有十分之二三。华夏大地一片纷乱,无人从事农业生产。他这么做造成的结果不止杀戮,还间接培养出两个大敌。北方因此乱成一锅粥。当时,有个彝族酋长苻洪,率领部落,搜集山东、河北流民十余万众进入关中。羌族首领姚襄同样率部众与流民西归。苻洪的孙子叫苻坚,姚襄的儿子叫姚苌。冉魏政权不在东晋十六国之中,十六国速记口诀是‘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再加成汉为十六’。冉魏时间短、地盘小、影响有限。冉闵失败的原因是得罪人太多。首先,胡人在石虎去世后,冉闵在后赵任大将军、武德王,当时他还姓石。后赵皇帝石尊曾承诺冉闵,若努力侍奉,就立他为太子,后来石尊反悔。冉闵势力大,石尊猜忌他,石尊死后石鉴称帝,也猜忌他,想弄死他。说白了就是石氏家族内斗,都想当皇帝,冉闵也算皇族,也想当皇帝。但他发现自己虽效力,却仍被当外人。之后的事大家都熟悉,他因此得罪了胡人。汉人他也得罪了,他杀人时难以分清胡汉。史书记载,当时鼻子高、胡子多的人,稀里糊涂就死了。像有络腮胡子、鼻子大的人,在当时可能就没了。这让汉人大地主不敢与他合作,都想再观察观察。所以汉人贵族阶层也不支持他。东晋方面,不说他之前与东晋作战,称帝后他给东晋写信,要求配合,可他称帝了,东晋怎么看他?合作的话谁当皇帝?称帝对东晋的合法性是挑战,东晋自然不会与他合作。还有,他得罪了对他很重要的支持者乞活军。乞活军可不是网上说的一群要饭的,它是当时并州的流民武装集团。北方战乱,很多大地主、豪强把流民组织起来自保,抵抗胡人,类似之前的祖逖军队、后来的北府军,他们的头领被称为流民帅。乞活军当时首领是李农,他率领乞活军支持冉闵,这算是冉闵的基本盘。冉闵称帝前还假意推李农为帝,李农坚持拒绝。冉闵称帝后,封李农为齐王、太尉、录尚书事。但李农这个位置,加上背后有乞活军,后续立功很难再安置。不久,冉闵就杀了李农及其全家。此后,史书上就找不到冉闵与乞活军的联系了,乞活军害怕不再与他合作。其实乞活军在冉闵失败后,还在中原地区保留番号继续斗争。比如桓温北伐时,快到南北朝了,乞活军在北方还准备拥护司马文荣建立政权。可见,冉闵与胡人、北方汉人、东晋,包括支持他的乞活军,都没能合作到一起,这也是冉魏快速失败的原因。
吴三桂,汉奸该如何定义?我觉得吴三桂就是典型的汉奸。吴三桂、洪承畴这种吃着明朝俸禄却投降的,不算汉奸算什么?有些情况可以讨论,比如元朝的张弘范,网上讨论热烈。但他在金国灭亡时还没出生,严格意义上不算金国人,所以关于他的讨论较多。但吴三桂、洪承畴这种没得洗。吴三桂说为了家人、陈圆圆才投降,这不过是当汉奸的借口。没有陈圆圆他就不投降?后来他在清朝造反,难道是为了陈圆圆或怀念大明?这谁信?用广东话说,他就是个二五仔。明朝人恨死他,清朝也一样。当然,这三个人性质不同。冉闵虽不是英雄,但与汉奸也扯不上关系。胡适主观上可能不是汉奸,但客观上因时代原因,他的言行值得探讨。吴三桂则是彻头彻尾的二五仔。不过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各方都不喜欢他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胡适、冉闵、吴三桂这几位人物可谓是争议不断,各方对他们都不太待见。了解他们的故事,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先说说胡适。他身处民国时期,作为典型文人,却对传统文化极度不自信与自卑,全盘否定历史文化。这种态度影响了他对抗战的看法,对美国还表现出讨好姿态。从他的手稿、录音中能看到不少对日妥协、对美讨好的言论。虽然在日本入侵东三省时他有过愤慨,但之后仍主张和谈。国共双方及老蒋对他评价都很差。如今互联网评价渐趋理性,这得益于历史博主科普。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全面客观,不能仅依据片面信息。对于胡适,要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分析,才能理解他为何有那些言行。
冉闵的故事也很值得研究。他逞勇残杀,立国三年就失败了。不过他的行动反映了汉族对羯族、匈奴族统治的反抗。但他统治区域小,利用民族矛盾杀胡人后引发反扑,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还间接培养出敌人。他得罪了胡人、汉人、东晋,连重要支持者乞活军也被他得罪。我们从冉闵的经历能明白,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暴力,要考虑长远影响和各方利益平衡。在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更要谨慎,不能因一时冲动造成严重后果。
吴三桂则是典型的争议人物,普遍被认为是汉奸。他吃着明朝俸禄却投降,所谓为家人、陈圆圆只是借口。他的行为让明朝和清朝都厌恶。从吴三桂身上,我们看到背叛的代价,无论是对个人声誉还是历史评价,都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在面临抉择时,要坚守原则和底线,不能因私利而做出损害国家和民族的事。
总之,这三位历史人物虽性质不同,但都因各自行为不被各方接受。我们学习他们的历史,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从中获取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做决策、评价事物时,要以史为鉴,全面思考,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要尊重历史事实,通过深入研究和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样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
胡适、冉闵、吴三桂、历史人物评价、汉奸定义、民族矛盾
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他的野蛮行动反映了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被杀获得了汉人的同情。当时北方汉人被压迫,他反抗是必然的,他利用汉人这种反抗情绪,激起了汉人的反抗意识,但作用有限,结果很差。因为冉闵统治区域小,大致在现在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周围,且不到三年就迅速灭亡。他利用民族矛盾先杀胡人,杀完后胡人必定反扑,然后互相仇杀,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当时受其影响,青、雍、荆、兖等地的百姓及氐、羌等族数百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死亡众多,能战斗的只有十分之二三。华夏大地一片纷乱,无人从事农业生产。他这么做造成的结果不止杀戮,还间接培养出两个大敌。北方因此乱成一锅粥。当时,有个彝族酋长苻洪,率领部落,搜集山东、河北流民十余万众进入关中。羌族首领姚襄同样率部众与流民西归。苻洪的孙子叫苻坚,姚襄的儿子叫姚苌。冉魏政权不在东晋十六国之中,十六国速记口诀是‘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再加成汉为十六’。冉魏时间短、地盘小、影响有限。冉闵失败的原因是得罪人太多。首先,胡人在石虎去世后,冉闵在后赵任大将军、武德王,当时他还姓石。后赵皇帝石尊曾承诺冉闵,若努力侍奉,就立他为太子,后来石尊反悔。冉闵势力大,石尊猜忌他,石尊死后石鉴称帝,也猜忌他,想弄死他。说白了就是石氏家族内斗,都想当皇帝,冉闵也算皇族,也想当皇帝。但他发现自己虽效力,却仍被当外人。之后的事大家都熟悉,他因此得罪了胡人。汉人他也得罪了,他杀人时难以分清胡汉。史书记载,当时鼻子高、胡子多的人,稀里糊涂就死了。像有络腮胡子、鼻子大的人,在当时可能就没了。这让汉人大地主不敢与他合作,都想再观察观察。所以汉人贵族阶层也不支持他。东晋方面,不说他之前与东晋作战,称帝后他给东晋写信,要求配合,可他称帝了,东晋怎么看他?合作的话谁当皇帝?称帝对东晋的合法性是挑战,东晋自然不会与他合作。还有,他得罪了对他很重要的支持者乞活军。乞活军可不是网上说的一群要饭的,它是当时并州的流民武装集团。北方战乱,很多大地主、豪强把流民组织起来自保,抵抗胡人,类似之前的祖逖军队、后来的北府军,他们的头领被称为流民帅。乞活军当时首领是李农,他率领乞活军支持冉闵,这算是冉闵的基本盘。冉闵称帝前还假意推李农为帝,李农坚持拒绝。冉闵称帝后,封李农为齐王、太尉、录尚书事。但李农这个位置,加上背后有乞活军,后续立功很难再安置。不久,冉闵就杀了李农及其全家。此后,史书上就找不到冉闵与乞活军的联系了,乞活军害怕不再与他合作。其实乞活军在冉闵失败后,还在中原地区保留番号继续斗争。比如桓温北伐时,快到南北朝了,乞活军在北方还准备拥护司马文荣建立政权。可见,冉闵与胡人、北方汉人、东晋,包括支持他的乞活军,都没能合作到一起,这也是冉魏快速失败的原因。
吴三桂,汉奸该如何定义?我觉得吴三桂就是典型的汉奸。吴三桂、洪承畴这种吃着明朝俸禄却投降的,不算汉奸算什么?有些情况可以讨论,比如元朝的张弘范,网上讨论热烈。但他在金国灭亡时还没出生,严格意义上不算金国人,所以关于他的讨论较多。但吴三桂、洪承畴这种没得洗。吴三桂说为了家人、陈圆圆才投降,这不过是当汉奸的借口。没有陈圆圆他就不投降?后来他在清朝造反,难道是为了陈圆圆或怀念大明?这谁信?用广东话说,他就是个二五仔。明朝人恨死他,清朝也一样。当然,这三个人性质不同。冉闵虽不是英雄,但与汉奸也扯不上关系。胡适主观上可能不是汉奸,但客观上因时代原因,他的言行值得探讨。吴三桂则是彻头彻尾的二五仔。不过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各方都不喜欢他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胡适、冉闵、吴三桂这几位人物可谓是争议不断,各方对他们都不太待见。了解他们的故事,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先说说胡适。他身处民国时期,作为典型文人,却对传统文化极度不自信与自卑,全盘否定历史文化。这种态度影响了他对抗战的看法,对美国还表现出讨好姿态。从他的手稿、录音中能看到不少对日妥协、对美讨好的言论。虽然在日本入侵东三省时他有过愤慨,但之后仍主张和谈。国共双方及老蒋对他评价都很差。如今互联网评价渐趋理性,这得益于历史博主科普。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全面客观,不能仅依据片面信息。对于胡适,要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分析,才能理解他为何有那些言行。
冉闵的故事也很值得研究。他逞勇残杀,立国三年就失败了。不过他的行动反映了汉族对羯族、匈奴族统治的反抗。但他统治区域小,利用民族矛盾杀胡人后引发反扑,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还间接培养出敌人。他得罪了胡人、汉人、东晋,连重要支持者乞活军也被他得罪。我们从冉闵的经历能明白,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暴力,要考虑长远影响和各方利益平衡。在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更要谨慎,不能因一时冲动造成严重后果。
吴三桂则是典型的争议人物,普遍被认为是汉奸。他吃着明朝俸禄却投降,所谓为家人、陈圆圆只是借口。他的行为让明朝和清朝都厌恶。从吴三桂身上,我们看到背叛的代价,无论是对个人声誉还是历史评价,都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在面临抉择时,要坚守原则和底线,不能因私利而做出损害国家和民族的事。
总之,这三位历史人物虽性质不同,但都因各自行为不被各方接受。我们学习他们的历史,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从中获取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做决策、评价事物时,要以史为鉴,全面思考,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要尊重历史事实,通过深入研究和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样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
胡适、冉闵、吴三桂、历史人物评价、汉奸定义、民族矛盾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