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否配得上昭烈谥号?深入剖析古代谥号制度及相关人物对比
咱来聊聊,刘备到底配不配得上“昭烈”这个谥号呢?可能好多人对“昭烈”这俩字有点误解,乍一听,觉得这不就是威风霸气的意思嘛。其实啊,并不是这样。“昭烈”这个谥号,简单概括起来就俩字:仁义。
先说说“昭”,“昭德有劳曰昭,圣文周达曰昭,声文宣远曰昭,德辉内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大致意思就是有德行、有文化、名声远扬、品德高尚这些。再看看“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就是说对国家、百姓有功劳,坚守品德、成就功业。所以啊,“昭烈”可不是咱们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个意思。
不管是在东汉三国时期,还是在后世,人们对刘备的评价,都突出了“仁义”这俩字。就拿《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来说吧,他对刘备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评价那是相当高啊。这么讲吧,如果连刘备都配不上“昭烈”这个谥号,那中国古代起码有一半以上的皇帝都得把自己的谥号改一改了。
给大家列几组数据,就清楚了。古代的谥号分为三种,上谥、平谥和恶谥。谥号从西周就开始有了,一直传承下来。这几千年里,所有的谥号加起来一共205个,其中恶谥只有28个,平谥37个,上谥多达140个。而且在西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恶谥的,只有平谥和上谥。谥号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生前的功绩。直到出了个周厉王,就是那个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从他这儿开始,才有了恶谥。像“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悖狠无礼曰厉,荒淫无道曰厉,傲慢无礼曰厉”,这些都是对“厉”这个恶谥的解释。
先秦时期恶谥比较多,像周幽王、晋灵公、晋幽公、楚幽王,还有赵武灵王,都有恶谥。就说赵武灵王,他谥号里的“武”属于上谥,“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说明他在军事方面有一定成就;但“灵”可就是彻头彻尾的恶谥了,“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武灵”这俩字,也算是概括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的一生。
不过从秦朝往后,谥号就发生了大变化。从秦朝到清朝,一共有490多位皇帝,这里面得到恶谥的也就9个。像隋炀帝杨广、陈后主陈叔宝这些亡国之君,才会被安上恶谥。但也不是所有亡国之君都是恶谥。纵观中国这几千年历史,得到恶谥的皇帝就那么几个。在宋朝以前还好,宋朝以后,基本上就看不到恶谥了,大多都是美谥,也就是上谥。就像《出师表》里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说的汉桓帝刘志,他的谥号“桓”就不算恶谥。“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你看,这个谥号还是挺不错的。连汉桓帝这样的昏君都能有个美谥,为啥刘备就不能有“昭烈”这个谥号呢?
还有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问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他的“惠帝”这个谥号也不是恶谥。“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意思就是性格温和、爱护百姓。连这样一个皇帝都能有个不错的谥号,为啥刘备就不配“昭烈”这个谥号呢?汉惠帝不管有意无意,八王之乱在他在位的时候爆发了,导致中国进入了一个大乱世——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么大过错的一个皇帝,都能有“惠”这个谥号,刘备的“昭烈”谥号,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要是您觉得刘备配不上“昭烈”这个谥号,那您咋不去琢磨琢磨汉惠帝配不配“惠”这个谥号,朱祁镇配不配“明英宗”这个庙号呢?“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
先说说“昭”,“昭德有劳曰昭,圣文周达曰昭,声文宣远曰昭,德辉内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大致意思就是有德行、有文化、名声远扬、品德高尚这些。再看看“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就是说对国家、百姓有功劳,坚守品德、成就功业。所以啊,“昭烈”可不是咱们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个意思。
不管是在东汉三国时期,还是在后世,人们对刘备的评价,都突出了“仁义”这俩字。就拿《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来说吧,他对刘备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评价那是相当高啊。这么讲吧,如果连刘备都配不上“昭烈”这个谥号,那中国古代起码有一半以上的皇帝都得把自己的谥号改一改了。
给大家列几组数据,就清楚了。古代的谥号分为三种,上谥、平谥和恶谥。谥号从西周就开始有了,一直传承下来。这几千年里,所有的谥号加起来一共205个,其中恶谥只有28个,平谥37个,上谥多达140个。而且在西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恶谥的,只有平谥和上谥。谥号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生前的功绩。直到出了个周厉王,就是那个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从他这儿开始,才有了恶谥。像“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悖狠无礼曰厉,荒淫无道曰厉,傲慢无礼曰厉”,这些都是对“厉”这个恶谥的解释。
先秦时期恶谥比较多,像周幽王、晋灵公、晋幽公、楚幽王,还有赵武灵王,都有恶谥。就说赵武灵王,他谥号里的“武”属于上谥,“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说明他在军事方面有一定成就;但“灵”可就是彻头彻尾的恶谥了,“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武灵”这俩字,也算是概括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的一生。
不过从秦朝往后,谥号就发生了大变化。从秦朝到清朝,一共有490多位皇帝,这里面得到恶谥的也就9个。像隋炀帝杨广、陈后主陈叔宝这些亡国之君,才会被安上恶谥。但也不是所有亡国之君都是恶谥。纵观中国这几千年历史,得到恶谥的皇帝就那么几个。在宋朝以前还好,宋朝以后,基本上就看不到恶谥了,大多都是美谥,也就是上谥。就像《出师表》里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说的汉桓帝刘志,他的谥号“桓”就不算恶谥。“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你看,这个谥号还是挺不错的。连汉桓帝这样的昏君都能有个美谥,为啥刘备就不能有“昭烈”这个谥号呢?
还有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问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他的“惠帝”这个谥号也不是恶谥。“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意思就是性格温和、爱护百姓。连这样一个皇帝都能有个不错的谥号,为啥刘备就不配“昭烈”这个谥号呢?汉惠帝不管有意无意,八王之乱在他在位的时候爆发了,导致中国进入了一个大乱世——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么大过错的一个皇帝,都能有“惠”这个谥号,刘备的“昭烈”谥号,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要是您觉得刘备配不上“昭烈”这个谥号,那您咋不去琢磨琢磨汉惠帝配不配“惠”这个谥号,朱祁镇配不配“明英宗”这个庙号呢?“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