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北宋续命的人——寇准

share
我们今天讲一个给北宋续了命的人,他就是寇准。要是没有他,北宋可能提前成南宋。辽国萧太后率20万大军南下,速度极快。宋真宗得知后想跑,手下大臣一个说往南京跑,一个说往成都跑。真宗内心已决定跑,只是犹豫去南京还是成都。他找来寇准商量迁都之事,寇准当时相当于宰相,他说只要提议迁都的都该杀,并给真宗讲道理。辽军进攻神速是因为河北城市抵抗,没打下像样城池,所以准备直逼开封。寇准指出若真宗跑了,开封城守不住,河北会崩溃,前线军队也无法抵抗,所以不仅不能跑,还要去澶州,这样军队才有士气,真宗必须御驾亲征。寇准说了半天,真宗仍犹豫不决,准备退朝时,寇准抓住皇上,强调不能走,必须议出结果,不能跑,否则对不起列祖列宗。其实之前寇准已说动真宗。真宗最终答应御驾亲征,但去澶州的路上磨磨蹭蹭。真宗心里还盘算着能否迁都,寇准找来禁军将领高琼,让他吓唬真宗。高琼对真宗说,禁军都是北方人,若南逃,他们不会抛下妻儿,丞相主战是良策,避敌迁都军心动摇,望陛下亲征重振军威,自己愿效力死战。这番话后,真宗彻底下定决心北上。到了澶州,城分南北,跨黄河,中间有浮桥相连。辽军主要进攻北城,真宗在南城。寇准跟高琼说,待在南城没用,得让将士看到皇上。真宗坐着马车磨磨蹭蹭往北城走,到浮桥时停下来不想走了,高琼拍着马夫催促,大臣斥责高琼无礼,高琼则让大臣去作诗骂敌军。之后真宗全副仪仗登上城楼,北城宋军看到真宗高呼万岁,军威大振。此时宋军运气好,辽国主帅外出勘察地形时被宋朝床子弩射死,辽军处境不利,背后空虚。萧太后主动要求讲和。寇准提出讲和可以,但要辽归还幽云十六州并向宋朝称臣。杨延昭则建议吃掉辽军这二十多万人,因为援军已到,辽军孤军深入且没打下像样城池,宋军应主动出击。真宗不敢这么做,萧太后一说和谈,他马上介入,就是澶渊之盟。说实话,若没有寇准促成真宗亲征,后果不堪设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时期的局势风云变幻。辽国萧太后率领20万大军南下,形势危急。宋真宗起初想逃跑,关键时刻寇准力劝其御驾亲征。这一决策不仅关乎北宋的命运,更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寇准为何坚决反对迁都?御驾亲征又面临哪些挑战?高琼如何助力真宗下定决心?辽军的进攻策略与宋军的应对措施有何不同?讲和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首先,寇准深知迁都的危害。一旦真宗逃跑,开封城将难以守住,河北地区也会随之崩溃,前线抵抗的军队将失去后方支持,士气低落。而御驾亲征则能鼓舞士气,让各路大军看到希望。其次,御驾亲征并非一帆风顺。真宗在去澶州的路上犹豫不决,磨磨蹭蹭。寇准找来高琼,高琼以禁军将士的态度和国家利益晓之以理,最终促使真宗下定决心。再者,辽军南下时,因河北城市的抵抗,未能打下像样城池,于是准备直逼开封。宋军则在各个城池顽强抵抗。最后,讲和时,寇准提出合理要求,杨延昭却主张趁机消灭辽军。真宗因各种原因选择了澶渊之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
北宋、寇准、澶渊之盟、御驾亲征、辽军、宋军、萧太后、高琼、杨延昭、讲和
[Q]:寇准在北宋面临危机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A]: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稳定了军心,避免了北宋提前崩溃。
[Q]:宋真宗一开始面对辽军南下是什么态度?
[A]:宋真宗一开始想逃跑,手下大臣也给出往南京和成都跑的建议。
[Q]:寇准为什么反对迁都?
[A]:若迁都,开封城守不住,河北会崩溃,前线军队无法抵抗。
[Q]:高琼是如何促使真宗下定决心北上的?
[A]:高琼以禁军将士不会抛下妻儿南逃,以及主战能重振军威等理由劝说真宗。
[Q]:辽军南下的进攻策略是怎样的?
[A]:因河北城市抵抗,没打下像样城池,准备直接进军开封。
[Q]:宋军在澶州之战中有哪些应对举措?
[A]:宋军在各个城池抵抗,真宗在寇准等人劝说下前往澶州,鼓舞了士气。
[Q]:讲和时寇准提出了什么要求?
[A]:讲和可以,但要辽归还幽云十六州并向宋朝称臣。
[Q]:杨延昭对于和谈是什么看法?
[A]:杨延昭主张吃掉辽军这二十多万人,认为援军到了,辽军孤军深入且没打下城池,宋军应主动出击。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