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征战、治国与汗位之争

share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向琉球岛国发动进攻的皇帝。无数倭寇被血洗于大海,如果没有台风的庇佑,倭寇之地早已被归为中国版图。这便是当今岛国为什么会以神风来给特工队命名的缘由。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孛尔只斤。忽必烈出生于1215年9月23日,成吉思汗的孙子托雷与正妻的次子,由于出生后皮肤黝黑,与其他孩子有些不同,像是带有突厥血统,所以他自小由托雷的次妻抚养。长大后的忽必烈不仅孝顺,而且热衷于历史上的帝王霸业之事,尤其钦佩作为秦王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广交四方的英杰文士,终成大业的事迹。于是身在漠北的忽必烈也召集了一批汉族的文学之士,孜孜不倦地向他们询问治国方略,同时学习了《易经》《尚书》《孝经》以及儒家学术。他还结识了善于出谋划策的僧人子聪,这个人深受忽必烈的重视,后来得名刘秉忠。忽必烈在汉族如此的影响下,获得了很多可贵的信息,为统治中原地区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忽必烈的长兄蒙哥继位后不久,忽必烈便被任命为汉地军事总领,驻跸于金莲川,也就是今天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附近。在此,他建立了一个谋臣集团,号称金莲川幕府,其中的汉族成员多为精英。金莲川幕府的形成,使忽必烈与汉地诸侯的联系更加密切,是政治联合的良好开端。在途经大理经过六盘山时,他体恤百姓疾苦,因免除赋税、废除徭役而留下美名。1253年,蒙古封赏诸王,忽必烈成为了蒙古统治时期与汉地封户最多的王侯。在封地中,忽必烈并未按照蒙古制度修改政策,依然延续汉法去加强治理,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拥护,进一步拉拢了部分汉地诸侯的支持。1253年12月,忽必烈率军包围大理城,派三位使者前去劝降,结果全被杀死,忽必烈大怒,立即下令攻城,大理皇帝段兴智投降。若不是刘秉忠等人的劝阻,他险些因为使者被杀而屠城。1258年,蒙哥兴兵南宋,忽必烈统军渡过淮河,攻入南宋境内。但是蒙哥的进攻并不顺利,对四川合州的钓鱼山久攻不下,没办法,只能转而南攻重庆,结果死在了途中。忽必烈得知后并未北归,而是继续南征。不久,他得到弟弟阿里布哥企图争夺汗位的消息,忽必烈立刻决定对南宋加大军事压力,声称要进攻南宋的都城临安,以达到撤兵而不受南宋反击的目的。南宋迫于压力约定割地忽必烈停战。1260年初,忽必烈并没有贸然离开汉地而北返,只是与阿里不哥的使臣交涉往来。不过双方均无妥协之意,矛盾反而日益激化。之后,忽必烈在开平抢先召开了忽里勒台,也就是议事大会,他被众人推举为新一任蒙古可汗。忽必烈在登基之后,自称为朕,称蒙哥为先皇。身在漠北的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已经抢先召开了忽里勒台后,自己也匆忙地在漠北称汗。蒙古帝国因此有了两位大汗。1261年10月,二人展开交战,未分胜负,直到1264年,阿里布哥因为驻地出现饥荒,军心涣散,最后向忽必烈认输,长达五年的汗位之争结束。在与阿里不哥开战的过程中,汉地里檀乘机叛乱,被忽必烈派兵迅速镇压。此事让忽必烈非常敏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汉地诸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并对汉人严加防范。忽必烈以此为原则修改旧制,既让政权机构在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要确保蒙古贵族的最大利益。因此大量的蒙古旧制被保留下来,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束缚,这也为之后的社会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1271年,忽必烈将大蒙古国的国号改为大元,至元三年后,他调兵数十万,兵分三路,决心一举灭掉南宋,南宋不敌元军,于1276年投降。忽必烈又经过两年的余党清除,终于迎来了自唐朝以后的又一次大一统时代。早在忽必烈攻破襄阳时,便因忽必烈攻破城邑而向其发动战争。当时的琉球就是今天的日本。忽必烈下令由元朝大将率领蒙汉军队以及高丽军队共计3万人,从高丽的马山跨海50公里进发至对马岛。登岸后,无论是武力还是战术,琉球军队都无法与援军相比,再加上援军配备的火药武器,琉球军队更是惨遭屠戮。元军首战胜利,在回船休息时,凶猛的台风突然降临,掀翻了一半的战船。元朝的13000多名士兵落水溺亡,剩下的援军只能被迫退兵。元朝统一后,忽必烈又以蒙古人、高丽人以及南北方汉人组成了一支14万人的大军向琉球进攻。因为队伍庞大,所需要的船只数量也不在少数。他向高丽国王下令2000艘战船,必须在半年内造完。为了加快造船进度,高丽王并没有建造适合海面行驶的微型船体的战船,而是以平底代替。而且他还压缩开支,以次充好,所造的船只无法承受较强冲击,这便为援军进攻琉球埋下了隐患。根据记载,这是诺曼底登陆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海舰队。当援军即将抵达博多湾时,发现有了前车之鉴的琉球军队早已在上次援军撤退后建起了高高的石墙,导致这一次的援军无法登陆,援军只能硬着头皮进行血战。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琉球居然又刮起了台风,而且一连持续了几天,援军那些不堪重击的战船被全部摧毁,近半数士兵亡于大海,还有一些成为了琉球的奴隶,此次行动再次以失败告终。忽必烈67岁时,他的皇后和继承人真金仅相隔五年便先后去世。两次打击使本就多病的忽必烈病情加重,于1294年2月18日病逝,在位35年,时年80岁。
# 忽必烈的历史风云:征战、治国与汗位之争全解析
## 一、忽必烈的早年经历
忽必烈出生于1215年,是成吉思汗孙子托雷与正妻的次子。自幼皮肤黝黑,似带突厥血统,由托雷次妻抚养。他热衷帝王霸业,钦佩唐太宗李世民,召集汉族文学之士,学习儒家经典,结识僧人子聪(后名刘秉忠),为统治中原做准备。
## 二、忽必烈的政治生涯
1. **金莲川幕府的建立**:长兄蒙哥继位后,忽必烈任汉地军事总领,驻金莲川,建立金莲川幕府,与汉地诸侯联系紧密,为政治联合奠基。
2. **征战与治国**:1253年征大理,免赋税、除徭役获美名。同年封王后,在封地延续汉法治理,获汉族地主拥护。1258年随蒙哥攻南宋,蒙哥死后继续南征。1260年与阿里不哥争汗位,在开平称汗,最终获胜。
3. **汗位之争后的举措**:汗位之争中汉地里檀叛乱被镇压,忽必烈此后对汉地诸侯态度转变,修改旧制,平衡蒙古贵族与汉地统治需求,却也埋下社会矛盾隐患。
## 三、忽必烈的对外征战
1. **征琉球之役**:忽必烈两次进攻琉球(今日本)。首次3万军队出征,首战告捷后遇台风,战船受损,士兵溺亡被迫退兵。二次14万大军,因高丽王造船偷工减料,加上琉球防备及台风,再次失败。
2. **元朝的统一**: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灭南宋,历经两年清除余党,实现大一统。
## 四、忽必烈的晚年与病逝
忽必烈67岁时,皇后和继承人先后去世,他病情加重,于1294年病逝,在位35年,享年80岁。

忽必烈一生波澜壮阔,其征战、治国及汗位之争对元朝历史影响深远,值得深入探究。
忽必烈,元朝,历史,汗位之争,征战,治国,文化,社会矛盾
[Q]:忽必烈是如何成为蒙古可汗的?
[A]:忽必烈在开平抢先召开忽里勒台,被众人推举为新一任蒙古可汗。
[Q]:忽必烈为什么要进攻南宋?
[A]:蒙哥兴兵南宋,忽必烈统军参与,蒙哥死后他继续南征,还因弟弟阿里布哥争汗位,为达战略目的而加大对南宋军事压力。
[Q]:忽必烈与阿里布哥的汗位之争结果如何?
[A]:1261年10月交战未分胜负,1264年阿里布哥因驻地饥荒军心涣散,向忽必烈认输,汗位之争结束。
[Q]:忽必烈在治理封地时采取了什么政策?
[A]:忽必烈在封地并未按蒙古制度,而是延续汉法加强治理,得到汉族地主拥护。
[Q]:忽必烈进攻琉球为什么失败?
[A]:首次进攻遇台风,战船受损士兵溺亡。二次因高丽王造船质量差,加上琉球有防备及台风,导致失败。
[Q]:金莲川幕府对忽必烈有什么重要意义?
[A]:金莲川幕府的形成,使忽必烈与汉地诸侯联系更密切,是政治联合的良好开端。
[Q]:忽必烈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举措?
[A]:建立金莲川幕府、征战大理和南宋、争汗位、改国号为大元、进攻琉球等。
[Q]:忽必烈的统治对元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实现大一统,但修改旧制保留大量蒙古旧制,束缚生产力,埋下社会矛盾隐患。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