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朝天子不上朝背后的复杂原因

share
明朝天子为何不爱上朝?因为上了也白上,没啥可多上的。我们印象里,一提到不上朝,就会想到明代中后期的嘉靖和万历。究其原因,是他俩在位时间长,一个四十五年,一个四十八年,就算旷工一半时间,也有二十多年。再看明代其他皇帝,除朱元璋外,后面几位在位时间大多没超过二十年。其实很多皇帝也不爱上朝,只是年数没嘉靖、万历那么久,所以被淡化了。那么是谁种下不上朝的种子,让子孙效仿呢?是明英宗朱祁镇。当年朱祁镇还是个不到十岁、刚失去父亲的孩子,身边有大名鼎鼎的‘三杨’辅佐。他们觉得让孩子主持早朝不现实,但早朝流程又不能轻易废除,于是想出折中的办法:每次早朝大臣只奏报八件事,为避免小朱祁镇无法应对突发状况,这八件事需提前一天书面送到宫里,由内阁与皇上商量好,第二天再公开奏对。这是不是很搞笑,充满形式主义?随着朱祁镇长大,规矩变化不大,奏报的事增多了,但仍需提前在宫里流转。久而久之,天子觉得隔天晚上就已准备好的事,大清早还要再演一遍,很没意思。大臣们也有同感,他们认为早朝参与人数上千,且在露天举行,皇上坐着,热了有人扇风,冷了能加衣,下雨下雪有宫女打伞;而大臣们比皇上早起一个时辰,只能在下面站着跪着,十分受罪。而且早朝参与度低,几百上千人就像群演。群演还有报酬和接送,大臣们图什么呢?大臣们的心态很好理解,就像上班族怕没完没了的开会,觉得是浪费生命,尤其是全体员工大会,不知道参与的意义何在。古代早朝规模大,就像把公司年会开成周会或日常例会。于是大臣们开始请假、装病。后来发现明朝早朝点名不严格,签到即可,远不如大宋完善,那还来干什么,回家睡觉不香吗?以至于在成化、孝宗年间,很多时候早朝大臣数量还没宫女、太监、负责仪仗的锦衣卫加起来多。紫禁城广场稀稀拉拉,乌鸦能大摇大摆找东西吃,人称‘鸦巢’。所以,这种自上而下都没人愿意参加的活动,自然成了鸡肋。就连网上普遍认为勤快的皇帝,都有长达十年不上朝的经历。有人奇怪,既然是集体行为,为何后人总指责嘉靖和万历?其实和其他皇帝相比,嘉靖和万历消失得彻底,逢年过节都不露面。其他皇帝如成化七年的朱见深、弘治十年的朱祐樘,还有时不时上朝搞突然袭击的朱厚照,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员工多少能见到‘董事长’。而嘉靖还会和内阁私下交流,万历则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极致,内阁大臣告老还乡,六部九卿只剩一半在职,他都不露面,自然遭人诟病。所以,大明不上朝不能简单归结为懒。了解这些后,不管对明代观感如何,都有了聊天话题。讨厌明朝的可以数落更多皇帝,喜欢明朝的也能理解不上朝的原因。
嘿,各位历史爱好者!今天咱们来深入聊聊明朝天子不上朝这个有趣又复杂的事儿。首先,咱们得知道,明朝天子不上朝可不是个别现象,背后有着诸多因素。明英宗朱祁镇算是开了个不太好的头。当时他年幼,‘三杨’为了让早朝能继续又适合他,想出了只奏报八件事且提前商量的办法,这一形式主义的做法,让早朝逐渐变味。随着朱祁镇长大,规矩没大改,这就让天子觉得早朝没意思。 对于大臣们来说,早朝简直是煎熬。露天举行,条件艰苦,站跪许久,却像群演一样没什么实际参与度。而且早朝点名不严格,远不如大宋完善,这就导致大臣们纷纷请假装病。 嘉靖和万历在位时间长,旷工时间也长。嘉靖虽和内阁有私下交流,但也长时间不露面;万历更是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极致,内阁大臣都走得差不多了,他也不出来。这和其他皇帝形成鲜明对比,像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等,多少还能让大臣见到,所以后人对嘉靖和万历的指责更多。 那么,对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什么帮助呢?如果你是历史研究者,这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因素值得深入挖掘。从政治上看,早朝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从文化角度,这体现了当时的君臣观念和官场风气;从社会层面,也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稳定程度对朝廷活动的影响。 要是你喜欢历史故事,这可是绝佳素材。可以和朋友聊天时,从朱祁镇的开端,讲到嘉靖、万历的极端,再对比其他皇帝,绝对能让话题丰富多彩。 对于写历史小说或剧本的朋友,这里面的人物心理、矛盾冲突都能好好利用。比如大臣们在早朝的无奈、天子对早朝的厌烦,都能成为精彩情节。 总之,明朝天子不上朝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深入了解它,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明朝,无论是研究、娱乐还是创作,都能从中受益。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段历史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挖掘更多有趣的故事!
明朝天子,不上朝,原因,嘉靖,万历,朱祁镇,早朝制度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