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是冢中枯骨?从三国志看孔融对刘备让徐州的回应

share
袁术真的是冢中枯骨吗?我们习惯称袁术为骷髅王,来自于三国志原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冢中枯骨,不过冢中枯骨到底是不是用来形容袁术的,我们在这里还要打个问号。先看原文,背景是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将徐州托付给了豫州刺史刘备。彼时,徐州别驾从事谜竹点农校尉陈登和北海相孔融等人都劝说刘备入主徐州。刘备推辞说,公公路在寿春,此君四世武功。注意啊,这里说的是45公,而不是三公。海内所归,君可以以周与之。简单翻译一下,刘备说,袁术、袁公路近在寿春,他们家四代人里出了五位当了三公的人物,天下人心所归,你们应该把徐州让给他。孔融对刘备此话作出回应,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也?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第一句好翻译,袁术难道是忧国忘家之人吗?然后到了关键的第二句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如果这里的冢中枯骨是袁术本人,那就是孔融在告诉刘备,袁术就是坟墓里的朽骨,哪里值得介意?许家禄教授主编的二十四史全义里就是这么翻译的。但刘备的前文中提到了袁家、司徒、司空,粉丝多啊,是海内所归。我们对比刘备的出身,他的爷爷刘雄举孝廉,做到了东郡范县县令。他的父亲刘宏也出示,周俊可能是个小弟,死的比较早。反观袁术,他的父亲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伟做过司徒,官至太傅。袁逢的父亲袁汤把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做了个遍。元丰的叔叔袁场官至司空,袁汤的爷爷元安做过司徒、司空。刘备的爷爷的终点只是袁术父祖们的起点,所以刘备论出身和名望,远远不能和袁术相提并论,正因如此,他才会说袁术比自己更适合统领徐州。那么孔融对刘备的回应其实可以这么理解,袁术那些个做过三公的父祖,再牛有什么用,他们早就死了,已经化为冢中枯骨了,所以你刘备不必介意他袁术家世有多强。而孔融接下来还说了,今日之事,百姓与能,翻译过来就是当今的事态,百姓拥护的是有能力的人,正好可以跟前文的家世相呼应。时代变了当徐州之主看的是能力,不是家世。袁术家世好有什么用,四世三公都是过去式了,他自己又没那个能力,你刘备论出身比不过袁术,但你有那个能力,现在上天把徐州送给你,你却不要,将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像方北辰教授译注的三国志全本金译注、杜小龙老师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里都认定冢中枯骨指的是袁术的先祖,而非袁术本人,太守以为这样理解确实更为合理。顺便安利一下杜老师的三国志裴注全文通译,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最优秀的陪著三国志全译,也是唯一一部有三国志裴松之注解翻译的著作。目前已经出到第六版了,里面还有up主文不丑,绘制的三国志各个传主人生轨迹地图,成长老师记录的三国直观表,以及好帅好帅的旬阳咸鱼所整理的曹操、刘备、孙权、纪念表。用咸鱼老师的话来讲,本书对学霸来说有学习价值,对于学渣来说有收藏价值,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适合来一套。
在解读历史人物时,像袁术这样的复杂角色常引发讨论。比如‘冢中枯骨’是否真指袁术?从三国志背景看,公元194年徐州局势微妙。陶谦病逝后将徐州托付刘备,陈登、孔融等劝刘备入主。刘备以袁术家世回应,孔融则以‘冢中枯骨’回应。这背后涉及到家世与能力的较量。袁术出身四世三公,看似强大,但其父祖已亡,化为‘冢中枯骨’。而当时局势表明,百姓更倾向有能力者为徐州之主。这启示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能仅看家世,更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个人能力综合评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要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影响,才能更准确理解人物与事件本质。
袁术,冢中枯骨,三国志,刘备,孔融,徐州,家世,能力,翻译,注解
[Q]:文中提到的‘冢中枯骨’到底指的是谁?
[A]:关于‘冢中枯骨’所指有不同观点,许家禄教授主编的二十四史全义里认为指袁术本人,而方北辰教授译注的三国志全本金译注、杜小龙老师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里认定指的是袁术的先祖。
[Q]:刘备为什么推辞入主徐州?
[A]:刘备推辞说袁术、袁公路近在寿春,他们家四代人里出了五位当了三公的人物,天下人心所归,认为应该把徐州让给袁术。
[Q]:孔融是如何回应刘备的?
[A]:孔融回应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也,‘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Q]:袁术的家世如何?
[A]:袁术的父亲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伟做过司徒、官至太傅,袁逢的父亲袁汤把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做了个遍,袁汤的爷爷元安做过司徒、司空。
[Q]:刘备的出身怎样?
[A]:刘备的爷爷刘雄举孝廉,做到了东郡范县县令,他的父亲刘宏情况记载较少,可能职位不高且死得比较早。
[Q]:杜老师的三国志裴注全文通译有什么特别之处?
[A]:它是目前市面上最优秀的陪着三国志全译,也是唯一一部有三国志裴松之注解翻译的著作,目前已出到第六版,里面还有up主文不丑绘制的三国志各个传主人生轨迹地图等。
[Q]:孔融说的‘百姓与能’是什么意思?
[A]:意思是当今的事态,百姓拥护的是有能力的人。
[Q]:从文中能看出当时选择徐州之主更看重什么?
[A]:从孔融的话以及当时的情况能看出,时代变了,当徐州之主看的是能力,而不是家世。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