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总打合肥及合肥的重要性

share
有朋友问为什么孙权总打合肥?打下对东吴有何意义?咱们一张图看懂。汉末三国时合肥是县级行政单位,属扬州刺史部的九将军。总有自以为懂的网友评我地图画错,九江位置不对。汉末三国的九江郡可不是今九江市。合肥位置倒是没变,汉末三国的合肥县就在今合肥市。三国时扬州刺史部被曹魏与孙吴瓜分。很长时间里,魏国控长江以北庐江、淮南两郡大部分地区,吴国控庐江、淮南一小部分及长江以南数郡。别看东吴控扬州面积大,基本盘是太湖流域和长江沿岸平原。东吴仅靠长江天险防曹魏进攻很被动。一旦曹魏水军过江,包括国都建业在内大部分经济区都暴露在威胁下。正所谓守江必守淮,东吴要保绝对安全,就得向北占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大片地区,进可逐鹿中原,退可保卫江东,把这地区经营成外围屏障。东吴水军从长江进淮南主要俩方向:东线徐州方向,沿中途水北上攻徐州的广陵、下邳进淮河;西线扬州方向,沿如虚水进巢湖,从巢湖进湿水,再沿肥水进淮河。相比东线攻徐州,东吴更喜欢攻扬州方向,因中堵水道,水浅常淤,沿线地势低洼,沼泽密布,人口少,通行不便。此外,徐州中南部多平原,一马平川,是北方骑兵驰骋地。吕蒙曾给孙权分析,即便攻入徐州,七八万兵也未必挡得住曹军反扑。所以,西线如虚水、巢湖、湿水、肥水路线成东吴进军北方首选。要注意,湿水与肥水本不连,夏季雨水暴涨时能交汇。先秦时人们开凿连接施水与肥水的潮肥运河,合肥在巢湖之北,位于施水河与肥水处,所以叫合肥。可见合肥地理位置重要,在江淮水路中心,是东吴水军北上关键。孙权打下合肥,就能打通东吴水军从失水安全进入肥水航道,在淮南获更大军事主动权。当然,就算东吴打下合肥,也不意味着水军能顺利从长江进淮河。因肥水西岸、确碑之北,还有曹魏淮南重镇寿春,这里是绞肉机战场,三国最大战争淮南三叛在此爆发。所以说,东吴逐鹿中原,第一步得占淮南,占淮南第一步得占合肥。可惜,三国局势下,东吴没能攻破合肥。有人可能说孙权不想打合肥,打下控制淮泗地区,淮泗人马就不效力了。但如前文所说,打下合肥离控制淮泗还远,打合肥本质是巩固江东防线,孙权不是不想打,是真打不下。
《三国攻略:孙权为何钟情于攻打合肥?》
在三国的风云变幻中,孙权对合肥的执着令人瞩目。那么,他为何总是去打合肥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合肥地处江淮水路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对于东吴来说,它是进军北方的关键节点。一旦孙权能够成功打下合肥,就相当于打通了东吴水军从长江安全进入淮河的航道,从而在淮南地区获得更大的军事主动权。
然而,攻打合肥并非易事。曹魏在淮南设有重镇寿春,这里是不折不扣的绞肉机战场,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淮南三叛就在这里爆发。即便东吴打下合肥,也不意味着就能顺利从长江进入淮河。
孙权之所以频繁攻打合肥,是因为东吴仅凭长江天险防御曹魏进攻十分被动。一旦曹魏水军打过长江,包括国都建业在内的大部分经济区都将暴露在威胁之下。正所谓守江必守淮,东吴要保证自身安全,就必须向北占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将其经营为外围屏障。
在选择进攻路线时,东吴水军有东线徐州方向和西线扬州方向两个选择。相对于东线,西线的如虚水、巢湖、湿水、肥水路线成为首选。因为东线中堵水道,水浅时常淤塞,沿线地势低洼,沼泽密布,人口相对较少,通行不便。而徐州中南部多为平原地势,一马平川,是北方骑兵的驰骋之地,即便攻入徐州,也未必能防住曹军反扑。
总之,孙权攻打合肥是出于战略需要,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一行动对于巩固江东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孙权,合肥,三国,扬州刺史部,江淮水路,军事主动权
[Q]:汉末三国时期合肥是什么行政单位?
[A]:是县级行政单位,属于扬州刺史部的九将军。
[Q]:三国时期扬州刺史部是如何被瓜分的?
[A]:被曹魏与孙吴两家瓜分,魏国控制长江以北庐江、淮南两郡大部分地区,吴国控制庐江、淮南一小部分和长江以南数郡。
[Q]:东吴为什么想向北占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A]:仅凭长江天险防御曹魏进攻很被动,占领该地区进可逐鹿中原,退可保卫江东。
[Q]:东吴水军从长江进入淮南有哪两个方向?
[A]:东线徐州方向,沿中途水北上攻打徐州的广陵、下邳进入淮河;西线扬州方向,沿如虚水进入巢湖,从巢湖进入湿水,再沿肥水进入淮河。
[Q]:东吴为何更喜欢进攻扬州方向?
[A]:东线中堵水道,水浅常淤,沿线地势低洼,沼泽密布,人口少,通行不便;徐州中南部多平原,是北方骑兵驰骋地,攻入也难防曹军反扑。
[Q]:合肥为何地理位置重要?
[A]:地处巢湖之北,位于施水河与肥水处,在江淮水路中心地带,是东吴水军北上关键。
[Q]:孙权打下合肥有什么作用?
[A]:能打通东吴水军从长江安全进入淮河的航道,在淮南获更大军事主动权。
[Q]:即便东吴打下合肥,就能顺利进入淮河吗?
[A]:不能,因为肥水西岸、确碑之北还有曹魏重镇寿春,是绞肉机战场。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