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谣言:非刘姓不能作周穆?汉末周穆任职情况揭秘

share
辨别三国谣言之非刘姓不能作周穆,汉末周穆任职情况解析
《三国官职晋升攻略:从刺史到州牧的进阶之路》

在三国时期,官职的变动错综复杂,其中刺史与州牧的变迁尤为关键。很多人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官职存在误解,比如认为只有刘姓宗室成员才能做周穆(州牧)。但实际上,早在公元一百八十八年,时任太常的刘焉向汉灵帝建议在各州重置穆伯(州牧),管理一州的军政大权。刘焉表示可选清明重臣担任,未必非得姓刘。灵帝批准重治周穆的第一年,就任命了三个州牧,其中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瑜是刘姓宗室,豫州牧皇晚是外姓。

到了一百八十九年,灵帝为收回董卓兵权,任命其为并州牧,董卓答应却未上任。此时共有四位州牧,两刘两外,外姓的董卓并非清明重臣。董卓进京后把持朝政,还拉拢关东士大夫,拜韩馥为冀州牧。初平年间,袁绍胁迫韩馥退位自己做冀州牧,即便袁绍这个州牧不被朝廷承认,朝廷后来又任命了新的冀州牧。胡寿、李珏把持朝政时,以徐州刺史陶谦为徐州牧。清平至建安年间,曹操被刘协正式拜为兖州牧,他掌控的许都,朝廷又以韦端为梁州牧。可见,汉末的州牧当中,一多半都不姓刘。

官职重治周穆(州牧)以后,朝廷并非不再设刺史。东汉十三个州,到灵帝驾崩前,只有四个州牧在任,剩下几个州仍然设置刺史。灵帝深知州牧权限太大,不可能把所有的州都任命州牧,所以州牧的名额很少。哪怕是董卓刚刚掌控朝政,大肆封赏关东士大夫时,一开始也就任命了一个冀州牧韩馥。我们总说废史立墓,其实墓是立了,但史并没有被废,天下大乱时,往往刺史担任的时间长了,朝廷就会给你升级为州牧。比如刘表从荆州刺史成为荆州牧,刘繇从扬州刺史成为扬州牧,陶谦由徐州刺史成为徐州牧,刘备由豫州刺史称为豫州牧。虽然武帝记记载曹操在初平三年就被兖州人拥立为兖州牧,但结合其他史料,尤其是同时代人的说法,曹操一开始是被袁绍表奏为兖州刺史的,而曹操的前任刘岱就是兖州刺史,曹操作为刘岱的继任者,应当也是从刺史做起,不至于起步就是州牧。

对于想要了解三国官职体系的人来说,深入研究这些官职的变迁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还能让我们在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时更加准确。比如在分析各方势力的发展时,州牧和刺史的任职情况就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三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感受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三国谣言,周穆,刘姓,刺史,重置,任命,职权,废史立墓,关东士大夫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