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益州刺史部的人口数

share
今天我们来聊聊东汉益州刺史部的人口数。益州刺史部,简称益州,是东汉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它包含了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河南和缅北的部分地区。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即公元一百四十年时,一州设有十二个郡级行政单位,一百一十八个县级行政单位。而将郡国志所记载的一州各郡在册人口数相加,一州的总人口数更是高达惊人的七百二十四万,是东汉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其中汉中郡有九县,五万七千三百四十四户,二十六万七千四百二十口,平均每户四点六六人,平均每县两万九千七百一十三点三三人。八郡有十四县,三十一万零六百九十一户,一百零八万六千零四十九口,平均每户三点五人,平均每县七万七千五百七十四点九三人。广汉军有十一县,十三万九千八百六十五户,五十万九千四百三十八人,平均每户三点六四人,平均每县四万六千三百一十二点五五人。广汉蜀国有三县三万七千一百一十户,二十万五千六百五十二口,平均每户五点五四人,平均每县六万八千五百五十点六七人。蜀郡有十一县,三十万零四百五十二户,一百三十五万零四百七十六口,平均每户四点四九人,平均每县十二万两千七百七十点五五人。蜀郡蜀国有四县十一万一千五百六十八户,四十七万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平均每户四点二六人,平均每县,十一万八千九百零七点二五人。犍为郡有九县,十三万七千七百一十三户,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八口,平均每户二点九九人,平均每县四万五千七百零八点六七人。犍为属国有两县,七千九百三十八户,三万七千一百八十七口,平均每户四点六八人,平均每县一万八千五百九十三点五人。粤西郡有十四县,十三万零一百二十户,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八口,平均每户四点七九人,平均每县四万四千五百二十九点八六人。益州郡有十七县,两万九千零三十六户,十一万零八百零二口,平均每户三点八二人,平均每县六千五百一十七点七六人。桑科郡有十六县,三万一千五百二十三户,二十六万七千二百五十三口,平均每户八点四八人,平均每县一万六千七百零三点三一人。永昌郡有八县,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户,一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口,平均每户八点一八人,平均每县二十三万七千一百六十八人。综上所述,益州刺史部共有一百五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七户,七百二十四万二千零二十八人,但这里面的部分人口数据,尤其是永昌郡的人口数,一直饱受质疑。作为一个在东汉时期刚刚设立的边郡,永昌郡仅下辖八个县,但却拥有二十三万户,接近一百九十万人的人口数。如此众多的人口数,使永昌郡直接成为了东汉人口第三多的郡,仅次于荆州的南阳郡和豫州的汝南郡。南阳郡是东汉。人口第一大郡共有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户,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人,而排名第二的汝南郡则拥有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户,二百一十万零七百八十八人。这两个郡都位于中原腹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南阳郡和汝南郡都拥有三十七个县,计算下来,南阳郡平均每个县拥有六万五千九百三十五点六二人,汝南郡平均每个县拥有五万六千七百七十八点零五人。再看永昌郡,永昌郡仅有八个县,但平均每县竟然有二十三万七千一百六十八人,以人口密度是南阳、鲁南这种中原超级大郡的三到四倍,这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排除史料抄写错误的原因,对于永昌郡人口爆炸这件事,相对靠谱的解释就是永昌郡地方官员在虚报人口数量。永昌郡的前身是归附东汉的古哀牢国,这里拥有大量的彝人。而在东汉,彝人是不需要按人口数来交税的。也许和其他蛮夷较多的郡县一样,永昌本地官员为了得到丰产的虚名假玉,凸显自己治理有方便,径向扩大彝人的人口数量。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真吹牛不上税了。最后,我们要注意,后汉书郡国志里记载的益州人口数只是公元一百四十年的情况。在汉末大乱之际,瘟疫、天灾不断,战乱频发,益州的人口数也在不断的下降。而到了三国时期,占据益州的蜀汉政权所能控制的人口数,也已经远远少于郡国志中所记载的数百万人了。
《探索东汉益州刺史部:人口数背后的历史真相》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汉益州刺史部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的人口数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东汉益州刺史部的人口数背后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了解益州刺史部的大致范围。它包含了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河南和缅北的部分地区。这个广袤的区域在东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即公元一百四十年时,益州刺史部设有十二个郡级行政单位,一百一十八个县级行政单位。将各郡在册人口数相加,总人口数高达惊人的七百二十四万,是东汉人口最多的一个州。

其中,永昌郡的人口数据备受质疑。作为一个刚设立的边郡,仅下辖八个县,却拥有二十三万户,接近一百九十万人的人口数。这使得永昌郡成为东汉人口第三多的郡,仅次于南阳郡和汝南郡。

南阳郡和汝南郡都位于中原腹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相比之下,永昌郡的人口密度显得极不合理。排除史料抄写错误的原因,相对靠谱的解释是永昌郡地方官员在虚报人口数量。

永昌郡的前身是归附东汉的古哀牢国,这里拥有大量的彝人。在东汉,彝人不需要按人口数交税。也许永昌本地官员为了得到丰产的虚名,凸显自己治理有方,径向扩大彝人的人口数量。

最后,我们要注意,后汉书郡国志里记载的益州人口数只是公元一百四十年的情况。在汉末大乱之际,瘟疫、天灾不断,战乱频发,益州的人口数也在不断下降。到了三国时期,占据益州的蜀汉政权所能控制的人口数,已远远少于郡国志中所记载的数百万人。

通过对东汉益州刺史部人口数的探索,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的真相,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希望这份攻略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东汉、益州刺史部、人口数、永昌郡、郡国志
[Q]:东汉益州刺史部包含哪些地区?
[A]:包含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河南和缅北部分地区。
[Q]:汉顺帝永和五年益州刺史部有多少个郡级和县级行政单位?
[A]:十二个郡级行政单位,一百一十八个县级行政单位。
[Q]:当时益州刺史部的总人口数是多少?
[A]:高达七百二十四万,是东汉人口最多的州。
[Q]:永昌郡人口数为何备受质疑?
[A]:作为刚设立的边郡,仅八县却有二十三万户近一百九十万人,人口密度不合理。
[Q]:永昌郡人口爆炸的相对靠谱解释是什么?
[A]:地方官员为获丰产虚名,虚报彝人人口数量,因彝人无需交税。
[Q]: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的益州人口数是哪一年的情况?
[A]:公元一百四十年(汉顺帝永和五年)。
[Q]:汉末大乱之际益州人口数有何变化?
[A]:人口数不断下降。
[Q]: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控制的益州人口数如何?
[A]:远远少于郡国志中记载的数百万人。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