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汉朝实行全国性福利制度,赐爵等福利惠及百姓

share
今天咱就唠唠,两千多年前咱中国汉朝那会儿实行的全国性福利制度。现在网上有那么一群人,一提到咱们国家的历史制度,除了一顿喷还是喷,专门利用老百姓的情绪,各种输出他们那套价值观。在他们嘴里,咱们那些了不起的帝王都成了历史罪人。看完他们的视频,你可能就只想学陈胜、吴广、李自成闹事儿了,就感觉咱们国家好像压根儿就不该存在似的。可一提到西方呢,嘿,态度立马就变了,标准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双标得厉害。

其实我觉得《国史大纲》开头那几句话说得在理,任何自认为有点知识水平的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应该怀着一种温情和敬意。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对本国历史抱有偏激和虚无主义的态度。咱中国古代有不少制度和政策都挺先进的,今天就给大伙说一个超出很多人认知的——汉朝面向全国的普惠性社会福利制度。一提到普惠性福利,大家可能马上就想到西方,像北欧那些国家。你去问AI,回答也差不多,都说是二战以后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更别说咱中国古代了,一般也就讲讲针对个别群体的社会福利,像老人、儿童、残障人士这些。

但要是你翻开《汉书》或者《后汉书》,仔细瞧瞧,在有些帝王本纪里,某年某月会有这么一句话:“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有人统计过,出现这种记载的次数还不少呢,这可还只是其中一部分稀罕的。这是啥意思呢?就是给全国所有男性都升一级爵位,每百户的女子能分到一头牛,还有若干酒。有时候就是这样规定的,这头牛怎么分,大家自己商量着来。你瞧,这不就是全国性福利嘛。

那汉朝啥时候会发福利呢?一是遇到喜庆事儿。比如说,孝惠帝继位,就赐民爵一级。皇帝继位改元,或者平定七国之乱、匈奴来投降、去泰山封禅这些大喜事。像元丰元年去泰山封禅,就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还有修河成功、选拔出贤良文学之士等等,都会发福利。二是出现祥瑞的时候。三是遇到水灾、旱灾这些灾害的时候,皇帝往往也会发一些普遍性福利。

咱都知道,汉朝有二十级爵位,普通老百姓最高能拿到前八级,再往上就得是当官的了。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就有疑问了,你说这全国性赐爵,有啥用啊?难道天下人都有爵位了?这用处可大了去了,它可不只是精神上让人满足,还能实实在在带来好处。爵位越高,能占有的土地就越多。汉朝对土地占有量是有规定的,关内侯能占九十五顷,大庶长能占九十顷,往后依次递减。爵位高了,就好比玩游戏的时候血条变长了,这道理大家都懂吧。

其次,这一点可重要了,爵位能用来免罪。看看秦律,爵位在两级以上的,要是犯了刑罪,就降低爵位;一级以下的,犯了刑罪那就直接治罪。说白了,你有爵位,犯了事先降你的爵位。汉朝呢,继承了秦朝这套制度。

还有啊,爵位还能买卖。就像汉惠帝六年十月规定,允许老百姓卖爵。要是赶上灾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就可以把自己的爵位卖掉,国家是允许的。

这是说的男性,那女性呢?就赐给一些牛和酒,每百户赐一头牛,十担酒。我查过一些资料,对于这个“百户”现在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是按户算,就是女户,家里老公、儿子没了,她是女户主那种;也有人说是按人头算。不过我觉得啊,这差别不大,女户本来就不多,按人头算和按女户算,没多大区别。而且得说清楚,这个福利可不只是针对成年人,而是面向全国老百姓,不管是男人女人,连未成年人都有份。

就像里耶秦简出土记载“南阳户人不更蛮强。妻曰嗛。子小上造,子小女子驼。臣曰聚。”南阳是个地名。你看这家男主人是第四等爵位“不更”,还担任伍长呢。他妻子叫嗛,有个儿子是“上造”爵位,女儿叫驼,家里还有个奴隶叫聚。“子小上造”,因为这儿子是未成年,十四岁以下,所以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