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皇权微弱的贵族统治时代,司马家统治困境与各方势力博弈
在我国历史上,两晋时期堪称皇权最弱的时代,那可是一个由贵族统治的时期。为啥这么说呢?这得从司马家说起,司马家在建立晋朝的时候,根基就没打牢固。他们能上位,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世家大族的支持,既然人家帮了大忙,上位之后自然得给这些世家大族分一杯羹。
就拿开国皇帝司马炎来说吧,虽说他是皇帝,但实际上皇权好像也没多大。到了东晋,这问题就更严重了。东晋是个侨居政权,原本在洛阳的皇室没办法,只能跑到南京去继续当皇帝。
有人可能会说,那个时候江南本来就是晋朝的地盘呀,毕竟有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可在当时,江东的老百姓可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自己是吴人。东吴在当地统治的时间可不短,西晋把东吴灭掉之后,并没有对当地的氏族进行打压。像顾、陆、朱、张这些大家族,还有周家等,在东吴灭亡的时候基本没受啥损失。
后来支持司马睿的王导、王敦,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两兄弟。在西晋还没有完全大乱之前,北方的那些世家大族就已经有计划地往南方转移物资了,早早地就为自己谋划好了后路。比如说王衍,他就任命自己的弟弟王澄当了荆州刺史。西晋末年,外族入侵的时候,世家大族凭借提前的准备还有办法自保,可普通老百姓就惨了,一点办法都没有。在那种没有秩序的混乱时代,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所以说社会稳定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当时,王导、王敦兄弟和司马睿的关系特别好。王导看到八王之乱闹得那叫一个乱,就觉得早晚会出大问题。于是他就跟司马睿商量说:“咱别在中原待着了,你去跟当时掌控朝廷的司马越说,你要去帮他出镇江南。要是中原真的爆发大的灾难和动乱,咱们就以江南为根据地,好歹能保住自己。”司马睿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王导的建议,向朝廷请求出镇建业。后来,朝廷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还给他假节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权力。
当年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特别多,江南的大族也没能力把他们都赶走,那怎么办呢?只能坐下来谈判,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江北这边去谈判的代表是谁呢?就是王导。王导、王敦利用王家的高名望,成功让江东的世家大族也支持司马睿。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名望可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孔融,仅仅凭借一封信,就能让从来没见过面的刘备出兵相救,刘备当时还感慨地说“孔北海竟然知道世间有我刘备啊”。王家的人可不简单,老是做一些让人觉得像圣人一样的事儿。王家爷爷辈里有个王祥,那可是天下闻名,就是“卧冰求鲤”故事的主角,还是二十四孝里的人物呢。
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来,司马家在江南基本上没什么根基,司马睿就跟个吉祥物似的。开国皇帝都这样,后面的情况能好到哪儿去呢?司马睿登基的时候,甚至想拉着王导一起接受百官朝拜,还对王导说:“要是没有你,我这皇帝根本当不上啊。”王导再三推辞,这事儿才作罢。
王家的势力这么大,王家人难道就没想过自己当皇帝吗?其实是想过的。后来王敦就造反了。他之前一直不敢反,是因为有几个人在,其中就有祖逖。祖逖就是那个“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人。祖逖曾经对王敦放狠话:“你要是敢造反,我绝对不会放过你。”祖逖的人马可来得不容易。当时洛阳沦陷,祖逖带着家族的人和乡亲们到淮泗避难。司马睿称帝之后,祖逖就上书说:“晋朝之所以陷入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无道,也不是老百姓要造反,而是藩王们争权夺利,这才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方被夷狄践踏得不成样子,如果陛下能让我带兵北上,我一定能洗雪国耻。”司马睿看了奏表之后,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啥意见都没发表。为啥呢?因为他实在是没钱也没兵啊。没办法,他就给了祖逖一个虚衔——豫州刺史,这就相当于河南省长,可当时河南根本不在东晋的控制
就拿开国皇帝司马炎来说吧,虽说他是皇帝,但实际上皇权好像也没多大。到了东晋,这问题就更严重了。东晋是个侨居政权,原本在洛阳的皇室没办法,只能跑到南京去继续当皇帝。
有人可能会说,那个时候江南本来就是晋朝的地盘呀,毕竟有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可在当时,江东的老百姓可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自己是吴人。东吴在当地统治的时间可不短,西晋把东吴灭掉之后,并没有对当地的氏族进行打压。像顾、陆、朱、张这些大家族,还有周家等,在东吴灭亡的时候基本没受啥损失。
后来支持司马睿的王导、王敦,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两兄弟。在西晋还没有完全大乱之前,北方的那些世家大族就已经有计划地往南方转移物资了,早早地就为自己谋划好了后路。比如说王衍,他就任命自己的弟弟王澄当了荆州刺史。西晋末年,外族入侵的时候,世家大族凭借提前的准备还有办法自保,可普通老百姓就惨了,一点办法都没有。在那种没有秩序的混乱时代,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所以说社会稳定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当时,王导、王敦兄弟和司马睿的关系特别好。王导看到八王之乱闹得那叫一个乱,就觉得早晚会出大问题。于是他就跟司马睿商量说:“咱别在中原待着了,你去跟当时掌控朝廷的司马越说,你要去帮他出镇江南。要是中原真的爆发大的灾难和动乱,咱们就以江南为根据地,好歹能保住自己。”司马睿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王导的建议,向朝廷请求出镇建业。后来,朝廷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还给他假节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权力。
当年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特别多,江南的大族也没能力把他们都赶走,那怎么办呢?只能坐下来谈判,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江北这边去谈判的代表是谁呢?就是王导。王导、王敦利用王家的高名望,成功让江东的世家大族也支持司马睿。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名望可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孔融,仅仅凭借一封信,就能让从来没见过面的刘备出兵相救,刘备当时还感慨地说“孔北海竟然知道世间有我刘备啊”。王家的人可不简单,老是做一些让人觉得像圣人一样的事儿。王家爷爷辈里有个王祥,那可是天下闻名,就是“卧冰求鲤”故事的主角,还是二十四孝里的人物呢。
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来,司马家在江南基本上没什么根基,司马睿就跟个吉祥物似的。开国皇帝都这样,后面的情况能好到哪儿去呢?司马睿登基的时候,甚至想拉着王导一起接受百官朝拜,还对王导说:“要是没有你,我这皇帝根本当不上啊。”王导再三推辞,这事儿才作罢。
王家的势力这么大,王家人难道就没想过自己当皇帝吗?其实是想过的。后来王敦就造反了。他之前一直不敢反,是因为有几个人在,其中就有祖逖。祖逖就是那个“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人。祖逖曾经对王敦放狠话:“你要是敢造反,我绝对不会放过你。”祖逖的人马可来得不容易。当时洛阳沦陷,祖逖带着家族的人和乡亲们到淮泗避难。司马睿称帝之后,祖逖就上书说:“晋朝之所以陷入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无道,也不是老百姓要造反,而是藩王们争权夺利,这才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方被夷狄践踏得不成样子,如果陛下能让我带兵北上,我一定能洗雪国耻。”司马睿看了奏表之后,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啥意见都没发表。为啥呢?因为他实在是没钱也没兵啊。没办法,他就给了祖逖一个虚衔——豫州刺史,这就相当于河南省长,可当时河南根本不在东晋的控制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