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的不斩来使?历史上那些“斩来使”的案例与缘由

share
古代打仗真的不会斩杀使者吗?得了吧,你要是信这话,真穿越回古代,那绝对活不过三天。秦末的时候,田横就把刘邦派去的郦食其给杀了;东汉时期,耿恭也把匈奴送信的使者给斩杀了;《三国演义》里还写了,周瑜面对曹操送来的书信,不仅撕毁,还斩杀了使者;唐朝有个书法家叫李邕,别看人家书法了得,他还劫杀过五百人的日本使团;南宋时,王坚砍了蒙哥派来的使者;花剌子模更是杀了成吉思汗的亲信;就连终南山有位道长,人家本是一心修仙的,都曾一刀解决了安达派来的人。所以啊,你跟我说不斩来使,这不是忽悠人嘛。

甚至你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桥段:一个使者在那忽悠人家大王,结果把大王给惹毛了,大王大手一挥:“来人,拖出去砍了!”这时候,那个倒霉的使者就开始大喊:“饶命啊,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你瞧瞧,也就被拖出去的时候喊这么一嗓子,根本没地儿说理去。

那为啥长久以来会有不斩来使这种说法呢?这第一点啊,其实这事以前确实是个规定,但那都是老黄历了,得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都不算在内。在春秋那个特别的年代,诸侯之间的争斗就跟现在菜市场门口的混混打架差不多,你就说服不服?服了就行。那时候诸侯会盟,谁拳头硬、实力强谁就是老大,春秋五霸就是这么来的。你看啊,那时候厉害的叫“霸”,现在厉害的叫“爸”,好像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真有点相似。所以说,春秋早期争斗的目的就是让对方服软,又不是非要你命,战场上都不用拼个你死我活,那作为使者就更没必要杀了。而且那时候通讯不方便,诸侯之间语言文字都没统一,像使者这种精通各国语言的高端“信息搬运工”,大家都挺珍惜的。就好比现在带翻译功能的手机,就算你对手机翻译的内容不满意,也不至于把手机砸了吧。再说了,就春秋那局势,今天齐国拉着郑国去打鲁国,明天又能和鲁国一起去揍宋国,后天说不定又和宋国联手对付楚国,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根本说不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随着春秋时代慢慢发展,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从只讲道理变成了只靠武力说话,就连我们那位一心想把礼和力都兼顾的孔夫子都看不下去了,直喊“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等到孙子写《孙子兵法》的时候,打仗已经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互相吞并、你死我活成了战国以后大多数争斗的目的。这时候连对方的君主都能杀,你一个使者又算啥呢。以至于后来的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对待敌人的手段是一代比一代狠,不斩来使也就渐渐成了上古传说。

那既然都成传说了,为啥还老是被人提起呢?这就得归功于一群人——儒生、读书人。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却老是幻想着自己能拯救世界。你看武侠小说里就是这样,主角一般都是书生形象,拿着剑或者扇子,帅得不行,一打就是一群。你什么时候见过哪本书的主角拿着狼牙棒的?但实际上,狼牙棒的杀伤力可比剑和扇子大多了。这就是书生们自己的幻想。在现实里,历代读书人也希望能像苏秦、张仪、蔺相如这些前辈一样,凭借着口才纵横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乱世中搅动风云。虽然他们也知道这种想法就跟做梦一样,在实际情况里,可能也就被拖出去的时候能过过嘴瘾,但这也没关系,人生嘛,总得有点理想。

所以啊,如果真能穿越到古代,有机会当使者,你可得先看看要去的地方跟你是什么关系,是双方互相试探、暗中较劲,还是已经势同水火、不死不休,再考虑要不要毛遂自荐。可别到时候被砍了,又怪我没提醒你。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