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是真的吗?解析孟获身份及七擒孟获故事真实性

share
七擒孟获这件事是真的吗?首先得弄明白,历史上的孟获可不像小说演义里说的是南中夷王。大概在公元 220 年到 223 年这段时间,蜀汉的南中三郡接连发生叛乱。其中,越巂郡叛军的头目是夷王高定,也有记载写成高定元;牂牁郡叛军的头目是自封太守的朱褒。益州郡是最早闹叛乱的,叛军头目是当地豪强雍闿,他可是西汉开国名臣雍齿的后代,孟获就是雍闿手底下的小弟。

重点来了哈,陈寿写的《三国志》里压根就没记载孟获这个人。孟获这个名字是在《汉晋春秋》《襄阳记》《华阳国志》这些书里才出现的。《汉晋春秋》里提到孟获深受汉人和夷人的敬服,也就是说孟获被当地的彝人和汉人拥戴仰仗,所以还真不能肯定孟获就一定是夷人。当然啦,要是非得找史料来证明孟获是夷人,也不是找不到。《太平御览》引用的《蜀志》里就提到孟获是夷帅。可问题在于,咱们现在看到的《蜀志》,也就是《三国志·蜀书》里并没有这段内容,而且这段内容基本就是简单搬运来的。《汉晋春秋》《太平御览》经常把一些别的内容说成是陈寿《三国志》里的,所以还是没办法实锤孟获就是夷人。不过有一点是没错的,那就是孟获在当地很得人心。

孟获是建宁郡人,建宁郡的前身就是益州郡,它的核心地区就是现在的云南昆明。《华阳国志》里有记载,当初雍闿打算起兵造反的时候,当地的夷人都不愿意跟着干,雍闿就让孟获去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孟获就问那些夷人:“蜀汉朝廷要征收咱们三百只黑胸膛的乌狗、三斗螨脑、三千根三丈长的啄木,你们能凑齐吗?”要知道,当地的啄木最高也就两丈,至于乌狗和螨虫的脑子,那就更没地方找去了。于是彝人们就纷纷跟着雍闿和孟获一起反叛了。

接着咱们把时间快进到 225 年,诸葛亮要去征讨南中。虽说马谡给诸葛亮提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但是对于南中三路叛军的头目,诸葛亮采取的还是用绝对武力镇压,速战速决的策略。诸葛亮灭掉了越巂夷王高定,马忠灭掉了牂牁的朱褒,雍闿因为叛军内部起了冲突,被高定的手下给杀了。雍闿死后,孟获就接着领导益州郡的叛军。再往后就有了咱们都熟悉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孟获估计心里想着:“敢情这攻心之计是冲着我来的啊。”

当然了,《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并没有提到七擒孟获这件事。《华阳国志》和《汉晋春秋》记载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次放走又七次抓住,七次擒拿又七次赦免,最后孟获心服口服,还入朝当了蜀汉的御史中丞。有人就说了,《诸葛亮传》里都没写,那肯定是假的。咱可不能这么草率下结论,《诸葛亮传》里连南中叛乱的那三大头目高定、朱褒、雍闿都懒得详细说。平定南中,也就是“七擒孟获”这件事,就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了,具体的过程咱们还得去翻看《李恢传》《马忠传》。所以说啊,这就是陈寿偷懒了,连带头的名字都不配在《诸葛亮传》里详细写,更别说孟获这个二号人物了。

当然啦,七擒孟获这事确实有点玄乎。诸葛亮在当年春天三月从四川成都出发,灭掉高定之后,带兵渡过泸水,深入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在昆明、曲靖一带和孟获交战。要知道,秋天的时候仗就打完了,在这期间,诸葛亮至少得和孟获打七次仗。这诸葛亮也真是不嫌麻烦。

咱们得注意,史料内容本身就是经过整理构建出来的,是各种观点思考的集合,可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不能因为《汉晋春秋》《华阳国志》是野史或者地方志,就直接否定它们的内容。诸葛亮抓住孟获又放了他,这应该是事实,只不过可能没有七次那么多。也许是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