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重用魏徵只是爱才?魏徵墓碑为何被李世民先推翻又重立

share
他这一生历经六次改换门庭,这事儿可不符合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准则。不过呢,在玄武门之变后,他却从李世民的强劲对手,一下子摇身变成了唐朝举足轻重的谋臣。而且啊,他凭借着无数次直言不讳的进谏,助力唐朝走向了鼎盛时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魏徵死后,李世民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甚至气得直接命人推翻了他的墓碑。那在本期视频里,咱们就来好好探究探究,李世民和魏徵究竟是因为什么走到了一起,魏徵又做了啥事儿,把太宗给得罪了。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事变,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当场就被他给杀了,唐高祖李渊没办法,只能交出了天下兵权。从这时候起,李世民就顺利坐上了唐朝太子的位子。虽说名义上他还没称帝,但实际上大唐王朝的权力已经牢牢掌握在他手中了。事后,李世民以李渊的名义宣布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不过对于他们的同党,李世民全都赦免了,这里面就有李建成的属官魏徵。李世民曾经质问魏徵,为啥要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徵可一点儿都没害怕,直接就回答说:“要是先太子能听我的建议,也不至于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乍一听,魏徵这话确实挺傲的,但就因为他这个回答,反而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为啥呢?因为这回答既显示出魏徵有出色的才能,又表明他之前在太子那儿没得到重用,实际上这就是魏徵愿意为李世民效力的一种表示。

要说这兄弟俩的矛盾,本质上就是为了争夺最高权力。那李世民为啥能这么大度,接受魏徵呢?其实啊,一方面是李世民爱惜人才;另一方面,李世民把玄武门之变看成是自己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他最在乎的就是后世对他的评价,就怕有人说他是通过杀害兄弟这种残暴手段非法上位的。所以啊,他特别需要一个贤明君主的好名声来掩盖这个污点。而他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少不了魏徵这种既聪明又敢说实话的大臣,这样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能接受谏言的明君形象。

在大家的印象里,魏徵应该是个正直、正义的人。但要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看,魏徵在历史上其实也有不太光彩的一面,主要就体现在他“频繁改换主公,显得不太忠诚”这事儿上。魏徵老家是河北巨鹿的,史书记载,他小时候家里穷,生活困难,还不爱干活儿,不过他志向远大,特别喜欢读书。等成年之后,赶上隋朝天下大乱,他就在元宝藏手底下做事。后来瓦岗寨李密的势力越来越大,元宝藏就叫魏徵给李密写封信,表示要投靠他。李密看了信,特别欣赏魏徵的文笔,就把他留在自己帐下任职了。魏徵曾经给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想帮他称霸天下,可李密好像就只是欣赏魏徵的文采,那些策略一条都没采纳。魏徵因此准确地预测到瓦岗军肯定会失败。结果呢,李密和宇文化及打了一仗,元气大伤,最后败给了独揽隋朝大权的王世充。

之后,魏徵跟着李密投靠了长安的李渊,可很长时间都没受到重视。于是他打算去劝降徐世勣,以此来立功。可就在徐世勣准备投降李渊的时候,河北军阀窦建德攻占了黎阳,当时在黎阳的魏徵就被俘虏了,没办法,最后只好归顺到窦建德帐下。等到窦建德被打败后,魏徵又投降了李渊的儿子、唐朝太子李建成。

魏徵早就敏锐地察觉到一个问题,秦王李世民的战功在当时那可是没人能比得上的。李建成虽说贵为当朝太子,可跟李世民比起来,也就只有长子这个优势。所以魏徵觉得李世民对太子之位是个极大的威胁,于是打算趁着刘黑闼反叛这个机会,帮李建成稳固太子之位。当时李世民先领兵去平叛,但光靠军事高压手段,效果并不理想。这时候魏徵就给李建成出主意,让他主动向李渊请求去平叛,这样既能建立功勋,还能趁机结交山东的豪杰。李建成听了魏徵的建议,在魏徵的帮助下,还真就顺利地平定了河北,李渊对他也更加认可了。

玄武门事变发生前,魏徵多次提醒李建成要先下手为强,可李建成根本没把魏徵的话当回事儿,就像耳边风一样,结果被李世民抢
share
评论 (0)